2005年,台盟中央选择赫章县作为结对帮扶联系对象,拉开了全体台盟盟员与赫章县干部群众拾柴抱薪,同心奋斗的序幕。
(相关资料图)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林场
智力支持 同心“筑梦”
“感谢台盟中央和浙江大学的精心谋划和周到安排。通过五天的专题培训,我对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了浙江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成效。”近日,在台盟中央“筑梦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结业式上,赫章县松林坡乡党委书记舒亮作为学员代表感慨地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基石。
在对赫章县的帮扶中,台盟中央积极探索变“输血”为“造血”的帮扶模式,组织学生到上海、天津等地,学习科技知识、体验都市课堂;通过开展“筑梦”系列培训活动,强化干部攻坚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增强群众致富本领,推动赫章突破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的瓶颈。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培训班120余期,帮助培训各类人才万人次。
“筑梦乡村”培训
“‘筑梦’系列培训项目,是台盟中央多年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品牌项目,也是台盟中央顺应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的重要抓手。”台盟中央挂职干部李志祥表示,在新征程中,台盟中央及各地方组织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赫章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台盟力量。
改善民生 托举幸福
“这里再对折一下就完成了,一个好看的千纸鹤。”在位于赫章县金银山街道的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内,志愿者岑妍正带着一帮小朋友做手工,欢笑声不绝于耳。
“现在这里的孩子比以前开朗很多,已经逐渐融入了新生活。”岑妍说,目前中心拥有小型图书馆、多媒体教室、音乐舞蹈教室、多功能教室4个功能空间,可同时容纳近200名少年儿童学习、活动。
小朋友们在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阅读
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是台盟中央动员广大盟员和盟务工作者以及部分台胞,共同捐建的文化交流服务平台。该项目既是助力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有效举措,也是适应毕节发展实际的家、校、社联合教育帮扶模式的有益探索。
“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从规划到建成仅用了两个月。”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负责人张雪君介绍,捐建倡议发出后,台盟中央共筹集资金105万余元。
志愿者在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辅导小朋友们做手工
台盟中央还为活动中心制定了“课后辅导+特长培训”的相关课程,搭建一站式多元化教育辅导平台,优化易地搬迁社区儿童家庭及社会教育管理。每天放学后,在活动中心为社区少年儿童开设“希望课堂”,开设阅读分享课,有意识引导少儿培养阅读兴趣。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交付使用至今,已累计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00余场次,累计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各项服务4万余人次。
志愿者在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辅导小朋友
金银山街道少儿活动中心的建立是台盟中央帮扶赫章的一个缩影,台盟中央始终把着力推动民生事业改善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心城市书屋、同心电脑室、同心幼儿园、同心助学基金、同心水窖……自台盟中央帮扶赫章以来,台盟各级组织始终坚持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助力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福祉,托举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台盟中央对赫章的帮扶是不遗余力的,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多党合作的生动实践。”赫章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文瑜说,在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中,台盟上下一心,握指成拳,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市民在同心城市书屋阅览书籍
全方位多层次帮扶
盛夏时节,乌蒙山腹地,赫章县海雀村的万亩林海松涛阵阵。从森林覆盖率不足5%到77%,从人均可支配收入33元到18633元,从出行脚沾泥到半数人家轿车代步,从没有一个初中生到走出十多个大学生……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海雀村用苦干实干书写了凤凰涅槃的“发展传奇”。
“海雀村发生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着台盟中央和台盟省市地方组织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和汗水。”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2005年,台盟中央把海雀村作为定点帮扶联系点后,以整村推进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为目标,多方筹集资金相继在村里实施了饮水、住房、校舍、医疗室和文化站等民生工程,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村子里最迫切的生活困难,实现了从“穷海雀”到“金凤凰”的蜕变。
建设中的赫章县威赫电厂2x66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工艺示范项目
以海雀村为切入点,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和对口帮扶工作中,台盟中央充分发挥盟员在科技、农业技术等领域智力密集、资源广泛的优势,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活动。
“赫章县威赫电厂2×66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工艺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电力示范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毕节市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国家文物局将可乐夜郎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入首批全国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在台盟中央的倾情帮助和协调下,一个个重大项目在赫章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台盟中央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开发等领域,积极探索产业化帮扶新路子,为赫章架起一座座特色“产业桥”,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拾柴抱薪,同心奋斗。一次次的真情传递,一年年的亲情接力,透过赫章这扇“窗”,台盟中央倾情帮扶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陈曦)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